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3至4节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内容和原因;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教学内容]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广州,标志相持阶段的到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方针,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内外政策也发生变化。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一)转变的原因1.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2.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的迅速壮大。3.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二)转变的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出现两面性的原因:蒋介石集团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其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的两面性。两面性政治态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外因方面看,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的抗战决心发生动摇,反共的倾向日益增长。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加之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因而国民党又不敢放弃抗日政策。从内因方面看,国民党代表了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它的本质所决定的;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他们抵御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同时全国人民坚决要求国共联合抗日,因而国民党不敢放弃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迫于国内外压力,同时日本的侵华又从根本上威胁到反动统治,接受了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应当说,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是积极的,对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三)政策反动的表现1.对日本:消极抗日,把国民政府大部分主力部队调往大西南、大西北。2.对中共:发动多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制造皖南事变。1941年初,奉调北上的新四军在安徽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项英被叛徒杀害。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四)中共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的反击1.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进攻面前,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领导抗日军民坚决回击,打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3.皖南事变后,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同时,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政府破坏抗战的阴谋。皖南事变后各方态度: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布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周恩来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一诗,猛烈抨击了蒋介石一伙的反共罪行。在香港的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发起抗议运动。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在1941年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显示了民主力量反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独裁反共的正义立场。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为了减轻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压力,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二.国民党对国统区的统治(一)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1.基本立场:国民党一党专政。2.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