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4分)1、《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军功爵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创制”这个词,即西周的创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A项的王位世袭制在西周之前早已存在,C项的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D项的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时期创立的,而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所以本题只能B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不符合史实,因为在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B;题干中体现的是如果诸侯国的统治比较好,那么天子会有奖赏,反之则有责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监督制约的机制,目的当然是维护分封制了,故选D;C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破坏B.周天子权力至高无上C.礼乐制度被破坏D.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晋国士大夫被任命为诸侯的史实,这一史实反映的是卿大夫挑战诸侯国国君的位置,所以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崩溃,故选A;BD不符合史实,C是A的表现形式,故排除B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宗法观念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再从“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基于宗法制的基础上才有了分封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应该对应的是郡县制。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