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三周周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实验解释或结论A用洁净的Pt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无k+B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CO2、H2O与Na2O2反应是放热反应C向溴水中滴入植物油,振荡后,油层显无色溴不溶于油脂D将硫酸酸化的H2O2滴入Fe(NO3)2溶液,溶液变黄色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A.AB.BC.CD.D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NaAlO2(aq)Al(OH)3Al2O3(熔融)AlFe②SSO3H2SO4③Cu(OH)2CO3CuCl2(aq)Cu④Fe2O3FeCl3无水FeCl3⑤饱和NaCl(aq)NaHCO3Na2CO3.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MgCl2溶液:2Cl﹣+2H2OCl2↑+H2↑+2OH﹣B.将标准状况下112mL氯气通入10mL1mol•L﹣1的溴化亚铁溶液中:2Fe2++4Br﹣+3Cl2=2Fe3++6Cl﹣+2Br2C.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2H++SO42﹣+Ba2++2OH﹣=BaSO4↓+2H2OD.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Ca2++OH﹣+HCO3﹣=CaCO3↓+H2O4.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框图中的氯碱工业是一个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量的过程B.过程①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C.过程②中结晶出的MgCl2•6H2O要在HCl氛围中加热脱水制得无水MgCl2D.在过程③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5.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固体剩余物是()A.Na2CO3和Na2O2B.Na2CO3和NaOHC.NaOH和Na2O2D.NaOH、Na2O2和Na2CO36.美国“海狼”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内使用了液体铝钠合金(单质钠和单质铝熔合而成)作载热介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铝钠合金是混合物B.铝钠合金若投入一定的水中可得无色溶液,则n(Al)≤n(Na)C.铝钠合金投入到足量氯化铜溶液中,肯定有氢氧化铜沉淀也可能有铜析出D.若mg不同组成的铝钠合金投入足量盐酸中,放出的H2越多,则铝的质量分数越小7.现有Al、Cl2、Al2O3、HCl(aq)、Al(OH)3、NaOH(aq)六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A.N一定是HCl(aq)B.X可能为Al或Cl2C.Y一定为NaOH(aq)D.Q、Z中的一种必定为Al2O38.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序号液体固体混合前温度混合后最高温度①35mL水2.5gNaHCO320℃18.5℃②35mL水3.2gNa2CO320℃24.3℃③35mL盐酸2.5gNaHCO320℃16.2℃④35mL盐酸3.2gNa2CO320℃25.1℃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9.下列各项中,理由、结论及因果关系均正确的是()选项理由结论A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BaCl2>MgCl2碱性:Ba(OH)2>Mg(OH)2B相同物质的量的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Al>Na还原性:Al>NaC相同数目的分子中可电离的H+数:H2SO4>HClO酸性:H2SO4>HClOD相同物质的量得到电子的数目:稀硝酸>浓硝酸氧化性:稀硝酸>浓硝酸A.AB.BC.CD.D10.铁氧体(Fe3O4)法是处理含铬废水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用FeSO4把废水中的Cr2还原为Cr3+,并通过调节废水的pH,使生成物组成符合类似于铁氧体(Fe3O4)的复合氧化物(O3•O).处理含1molCr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amolFeSO4•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x=1,a=5B.x=0.5,a=8C.x=1.a=10D.x=0.5.a=lO11.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离子方程式一定错误的是()A.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反应:Fe(OH)3+3H+═Fe3++3H2OB.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Fe+4H++NO3﹣═Fe3++NO↑+2H2OC.磁性氧化铁与浓盐酸反应:Fe3O4+8H+═Fe2++2Fe3++4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