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优题训练(18)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1.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3.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下的“士”崛起C.墨家成员会使用铁梨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经世致用思潮出现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人文主义的萌芽5.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A.“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B.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C.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7.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极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8.“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9.《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大一统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强化中央集权10.《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1.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2.“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13.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汉族文人郁郁不得志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14.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