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1957年”“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可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2.(2016·浙江学业水平命题交流)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INCLUDEPICTURE"D:\\常先平\\常先平\\2017\\一轮\\历史浙江\\ZJ2-48.TIF"\*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林文文\\e\\林文文\\看PPT\\ZJ2-48.TIF"\*MERGEFORMATINET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展是1958年,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之后,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故D项错误。3.(2016·绍兴查缺补漏)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应是195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提前超额完成,故D项错误。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1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答案A解析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合题意。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5.(2016·余杭查缺补漏)20世纪50年代,江浙地区农村某次变革中出现“地主哭死,中农气死,贫雇农争死,干部走死,工作队讲死”的现象。这一现象()A.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实施时的场景B.体现了人们对这次变革广泛不满C.折射出小农私有观念的落后狭隘D.造成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答案C解析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对这次变革广泛不满,故B项错误;据材料“地主哭死,中农气死,贫雇农争死,干部走死,工作队讲死”可知折射出小农私有观念的落后狭隘,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造成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故D项错误。6.(2016·湖州查缺补漏)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增长率14.6%0.6%15.7%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答案A解析题干中1963~1965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有关,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是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D项错误。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