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重点:我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地位。2.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各自的特点,认识其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现实。教材整理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2)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2.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1)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为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发展(1)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误区警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等同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教材整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2.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教材整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4.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误区警示]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地方自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它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民主性,体现了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的统一。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探究点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史料解读史料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统一战线组织”这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一核心信息说明了政协会议职能的转变。史料二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1226名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三个“包括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广泛性。【史料应用】(1)结合史料一,说明政协会议职能的变化。【提示】反映了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2)史料二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提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