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是()A.由无水醋酸钠制CH4B.由乙醇制C2H4C.由电石制C2H2D.由碳酸钙受热分解制CO2【答案】C【解析】A项、B项、D项都需要持续加热,不是放热反应,只有C项是放热反应。2、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其原理可表示为:NaHCO3+H2HCOONa+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储氢过程中,NaHCO3被氧化D.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H2O放出2.24L的H2【答案】B【解析】3、下列故选的反应中,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总焓的是()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答案】D【解析】A、B、C均为放热反应,说明它们的反应物的总焓大于反应产物的总焓,多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放出。而D为吸热反应正好相反,故D正确。4、已知H2(g)+Cl2(g)===2HCl(g)ΔH=-184.6kJ/mol,则反应1/2H2(g)+1/2Cl2(g)===HCl(g)的ΔH为()储氢释氢A.+184.6kJ/molB.-92.3kJ/molC.-369.2kJ/molD.+92.3kJ/mol【答案】B【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计量数减半时,反应热也减半。5、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I2(g)+H2(g)2HI(g)△H=-9.48kJ/mol②I2(s)+H2(g)2HI(g)△H=+26.48kJ/molA.254gI2(g)中通入2gH2(g),反应放热9.48kJB.当反应②吸收52.96kJ热量时转移2mole一C.反应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D.1mol固态碘与1mol气态碘所含能量相差17.00kJ【答案】C【解析】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绝对值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A.C(s)+0.5O2(g)===CO(g)ΔH=-110.5kJ·mol-1B.CH4(g)+2O2(g)===CO2(g)+2H2O(g)ΔH=-802.3kJ·mol-1C.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D.CO(g)+1/2O2(g)===CO2(g)ΔH=-283kJ·mol-1【答案】D【解析】7、将V1mL1.0mol/L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放热反应发生后,溶液温度必高于22℃,所以环境温度低于22℃,故该选项错误;B、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说明有热量的变化,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该选项正确;C.当加入HCl溶液体积V1等于30mL时,放出的热量最多,反应完全,故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30mL·10-3·1.0mol/L)/(20mL·10-3)=1.5mol/L,故该选项错误;D、该实验只能表明该反应或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该选项错误。故答案选B。考点:中和热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题目较为基础。此题要求考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应掌握数据分析的能力。8、2C(s)+O2(g)=2CO(g)△H=﹣221.0kJ·mol﹣1,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表示()A.2g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时放出221.0kJ的热量B.2mol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时吸收221.0kJ的热量C.2mol固体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2mol一氧化碳气体时放出221.0kJ的热量D.12g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时放出221.0kJ的热量【答案】C【解析】解:2C(s)+O2(g)=2CO(g)△H=﹣221.0kJ·mol﹣1,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表示,2mol固体C在氧气中燃烧生成2mol一氧化碳气体放热221.0KJ;故选C.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用25mL酸式滴定管可以准确放出8.00mL的稀盐酸;②可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③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所得溶液的浓度偏大;④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定有大量CO32-存在;⑤在某温度下,一定量的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混合,若溶液呈碱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一定为:c(Na+)﹥c(CH3COO—)﹥c(OH—)﹥c(H+);⑥右图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其可能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g)+B(g)=2C(g);△H=QkJ·mol-1(Q<0)。()A.①③⑥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