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Ⅰ卷答案对应、准确地填涂在机读卡上;作答Ⅱ卷时,请务必保持书写清楚,且不得使用铅笔或彩色笔芯。考试结束后,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产”不包括()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3.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4.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避免皇帝决策失误C.确保皇帝的决断权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杜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7.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9.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行中书省10.下图所示为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B.汉C.宋D.明11.《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制。该制度()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12.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13.明朝内阁虽处中枢,但官阶较低,因此,内阁大学士通常由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人来兼任。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A.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提高B.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提高C.皇帝与内阁的关系改善D.皇权受到内阁的限制14.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