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第5天(时间:25分钟分值:48分)1.运用生态史观解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表现及其反思。2.西方近现代科技——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分析及其中国的大国意识。4.中国古代农业——古代气候对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及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开发的启示。1.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解析:选B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2.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解析:选A材料提到“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形式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类形式的农业生产都是在适耕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下的产物,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导致开垦新的土地用于耕作,故A项正确。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解析:选BA项说明农业生产需要不误农时,才能获得丰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A项错误;B项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放,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属于对农业开发的非理智状态,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C项错误;D项说明人们必须按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发展农业,属于对农业开发的理智状态,故D项错误。4.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争霸战争频繁B.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选B争霸战争可能短期破坏环境,但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水患频繁,再结合北方农业的发展、北方是经济重心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西汉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之一,故B项正确;第一次少数民族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少数民族南迁不会使得“河水高于地上”,故C项错误;人口大量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统治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6.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解析:选A题干中“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和长城的南移,说明这些南移之前的区域已经不适应农耕经济了,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