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三十)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一、选择题1.(2015·青岛期末)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符合史实,A项正确;“两弹一星”成果大都是在1964年之后取得的,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都发生在“文革”期间,C、D两项错误。[答案]A2.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解析]“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关键词,提示了应该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才有“太空人”。[答案]B3.(2015·四川资阳诊断)《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解析]由“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1983年,故C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是1984年,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江西五校联考)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A.反映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解析]由材料“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可知,这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C项符合题意。A、B、D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可以排除。[答案]C5.(2015·浙江丽水一模)方针、口号不但能折射时代的精神,而且也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方针、口号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教兴国A.①②④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解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1977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按照时间排序是②①③④。D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5·安徽皖南高三模拟)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更不是发展生产,故C、D两项错误。[答案]A7.(2015·四川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