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百校联盟押题卷(新课标卷1)高考最后一卷历史(第七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1.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秦始皇设职授官,说明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所述变化表明A.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B.世卿世禄确保了王位世袭C.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世袭D.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材料信息说明,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导致诸侯混战,而秦始皇终止了等级世袭,建立官僚政治,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据此可知,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B项和C项不符合设问要求。贵族政治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D项错误。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认为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吏治的腐败黑暗C.腐朽的专制制度D.自由思想被禁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李贽的悲剧……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判断,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腐朽的专制制度,故选项C正确。A虽然是李贽“异端”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悲剧的主要原因”;B、D只是腐朽的专制制度的具体表现,应排除。3.《乾隆御制诗》中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诗中“宁可求全关不开”表现了乾隆皇帝A.要求关闭国门禁止外来贸易B.对西方人叩关的深深疑忌C.希望关闭国门享受太平盛世D.对西方人叩关的极力排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闭关锁国”政策。通读全诗的内容很容易发现诗中“宁可求全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选项A中的“禁止外来贸易”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和教材知识,应排除。选项D中的“极力排斥”也不符合史实,应排除。【备注】解答本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读材料时囫囵吞枣,以偏概全。试题虽然只考查诗中的一句“宁可求全关不开”,但解答试题时要全面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写作的意境,不能盲目臆测。诗的后两句是对设问的解释,只有读全、读懂这首诗才能够得出正确选项。4.陈旭麓先生认为,开平煤矿(李鸿章创办)生产的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据材料可知,开平煤矿的性质是A.封建官办性质的洋务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资本主义色彩的洋务企业D.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等。据此可知,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生产的煤投放到市场,为企业创造利润,故选项C正确。选项B、D比较好排除;选项A强调的是官办性质,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备注】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是比较难厘清的概念,需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比较,在比较中加以辨析。5.孙中山曾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A.发展社会经济,实现民生均富B.大力发展生产,建立共和政体C.驱除满洲贵族,推翻封建统治D.发展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等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故倡导民生均富,A项正确。据“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可排除B项。C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材料不符,应排除。D错在“发展私人资本”。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