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二步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即时训练1.(2015·江西赣州二模)明朝时,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A.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奴仆身份而存在B.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C.宦官专权严重加剧了封建政治的腐败D.宦官借助专制皇权以抬高自身的地位解析:选A。材料说明“内官”作为皇帝的代表,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都要对其“回避之,且称以翁父”,大臣则对其“并头叩拜”,这实际上表明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的奴仆而存在,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宦官地位提高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提高,故D项排除。2.(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排除;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3.(2015·江苏海安中学高三四模)“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明清工商业市镇)。从材料“每为市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中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商业市镇,根据所学知识,这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与汉代、宋代和唐代的“市”无关,选择D项符合题意。4.(2015·山东青岛二模)“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史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据相关史学知识可知,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食物的短缺,材料的说法错误,夸大了偶然因素带来的后果,故选C项。5.(2015·江西赣州二模)《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这里的“法”具有现代意义,是指具体的法律条文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D.黄宗羲认为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解析:选D。由“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可以看出其认为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故D项正确。材料中“法”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不是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指限制君权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故B项错误;国法家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6.(2015·武汉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