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20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A;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员,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B、C、D三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2.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判断“封建制度”指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是在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故答案为A。3.已知春秋时秦晋可以世为婚姻(故世代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而鲁晋不能通婚。而管国是姬叔鲜(周武王弟)的封国。根据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可以与管国通婚的封国是A.鲁国B.晋国C.燕国D.宋国【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同姓不婚”的原则可知,鲁国、晋国和燕国都是姬姓,排除A、B、C;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可以与管国通婚,故答案选D项。4.2011年2月17日,来自金门的200多名李氏宗亲齐聚翔安浦园,参加李氏开基始祖李君选诞辰777周年的祭祖活动。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由题目中的信息“认祖归宗、祭拜祖宗”可知,此应为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该制度开始于商周时期,故本题应选A项。5.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依据所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基本原则是“传男不传女”“立嫡不立长,立子以贵不以长”,按此原则,刘元虽为嫡出,但是女孩而不立,刘盈虽年幼,但是嫡出长子,故得立,所以答案选C项。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材料的意思是如不实行先王之法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造成社会的无序,材料中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而“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中的“大夫”作为西周贵族代称,如果贵族没有等级区分则会造成社会无序,故选C项。7.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题干中“朱方之县”表明出现郡县制的萌芽,故答案选C项;A、B两项过于绝对化,而D选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均排除。8.“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人们将上古时的八名贤君,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在中国,首次合并使用“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