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此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旅顺大屠杀解析: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1841年三元里抗英群众曾围困英军。B、C、D三项发生在光绪年间。答案:A2.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A.主张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洋务企业解析:四个选项都符合左宗棠的个人作为,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为C项。答案:C3.“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色彩。答案:C4.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项正确。答案:A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中国的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材料三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从海防和海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2)材料二、三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岸开埠,之后,美、法等国又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到严重破坏。(2)材料二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三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3)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海防废弛,海军落后,被动挨打;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可能有强大的海防建设。一、选择题1.《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A项符合史实;B项错在“彻底”,排除;C项错在《马关条约》,应该是《辛丑条约》,排除;D项错在“完全沦为”“殖民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答案:A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