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2、记忆最早的农耕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等;3、初步理解我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多元交汇的农业体系;4、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三.重、难点讲解:重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难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学习过程]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特点——多元交汇中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古代农业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的。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多元交汇”。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粟和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种植的主要作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家畜饲养起源:狩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狩猎工具的改进和狩猎经验的积累,人们捕捉野兽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有可能将一些暂时不吃的活的野兽或小动物放在天然地洞内或以圈栅栏养起来,以备日后捕捉不到野兽时食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洞养或圈养的野兽也越来越多天长日久,部分野兽的性情开始渐渐温顺起来,进而驯化为家畜。这样就开始了原始的畜牧业。这一过程,大体上是与农作物的栽培同步的。从考古资料得知,至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已经开始饲养狗、猪、牛、羊、马、鸡等家禽家畜。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五谷”是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二、精耕细作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方式。精耕细作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工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铲,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