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恒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西安市东元路学校邓正立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三切近原则,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展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教学策略,教学中选取了一些时代感和说服力都较强的图片(如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视频资料(汶川不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悟。二、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以及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为全书整个链条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环,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引导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三精一魂”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归纳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认识到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让中学生明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三、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学习第六课,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就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但是仅限于对伟大民族精神内涵的知道,而谈不上综合中华文化的力量来理解。所以本节课基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知道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完成部分内容的讲解;基于学生学习现状把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作为学生认知的突破。3、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能透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能力目标: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由学生主讲,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报效祖国。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教学难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黑板、课本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2、教师的教学准备:指导学生制作、整理课件,对课件进行串联。八、教学过程探究新课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教学导入环节一教学导入1、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视频(汶川不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2、问题设置从这个短片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自主思考并发言学生在通过视频画面对内心精神世界带来的震撼的同时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寄情导学。【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关键,学生通过视频有所思索的才能带入本节课的学生】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三精一魂”环节二新课探究1、问题设置中华民族为什么历尽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板书)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它深深植根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学生在书中找出重点进行标注利用导课带来的震撼乘热打铁,让学生来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在分析与感悟中形成新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的能力。3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重要原因: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3、教师总结、过渡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