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2014·高考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C项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A项正确。答案:A2.(2014·高考上海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解析:材料主张的“仁”“义”“辞让”“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答案:A3.(2014·高考海南卷)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故选D项。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4.(2012·高考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由此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答案:D5.(2012·高考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其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材料强调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故答案选B项。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法”,C项错误;材料不完全是礼治,D项错误。答案:B一、选择题1.(2015·西安三校联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论述了国家与百姓的关系,主张强国弱民,这符合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思想,故选A项。答案:A2.(2015·深圳检测)《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解析:材料中荀子通过“志”“事”“行”“和”等方面说明了儒家经典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从而论证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故B项正确。答案:B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材料中“故立君”说明主张加强君权,故是法家思想,D项正确。儒家主张“德”“礼”,墨家主张“非攻”,道家主张“无为”,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4.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