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通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2.(2020·苏州、无锡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3.(2020·河南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4.(2020·武昌区高三调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析:选B。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朝百姓期望在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B项正确;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缺乏正确认识,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的来源,故C项错误;清朝百姓向日军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的差异,故D项错误。5.(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一模)甲午战争之际,日本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这表明()A.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B.日本文明开化运动成效显著C.甲午战争催化日本的民族偏见D.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甲午战争之际,日本认为中国“代表旧文明之大国”,日本则“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体现了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偏见认识,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则更固化了这种认知,故选C项;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便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并不一定是正确论断,因而也就不能作为日本文明开化成果显著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日本人对中日文明的认知,未体现日本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排除D项。6.(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解析:选C。《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均有赔款,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均有割地,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