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学科第二阶段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5题,共55分。1.《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C.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完全依法治国的国家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4.秦始皇构建强大封建王朝时,曾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通过控制郡守和县令任免权,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优秀军事人才可以担此重任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5.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B.郡县制优于封建制年级班级座号姓名………………………………………………………………………………………………………………………………………………………………………C.儒家远比法家高明D.法家远比儒家高明6、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7、右图是我国古人绘制的《举子看榜图》。它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8、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9.《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10、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11、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12、从图(a)到图(b)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图(a)汉郡国并行图图(b)元朝行省图A.郡县制不利于统治被逐步废除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13、《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主之威灵。”这说明()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势力被削弱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1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