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A是理学的积极影响;C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相符;D是理学与传统儒学的相同之处。只有B符合题意,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答案:B2.《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据题干可知,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克服私欲归于“仁爱”,后半段所说的“克己复礼”指的是“克服私欲也就能复归于天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一致,但是受到后天欲望的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选B。答案:B3.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格物才能穷其理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解析:理解题干的内涵,题干大意是克制私欲就能复“礼”,这样就“事皆天理”,德也就归于自身,这就是为仁,故D正确;A、B、C在题干中无从反映,排除。答案:D4.“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据题干材料,材料含义是要穷尽天下之物,探寻其理,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探寻“天理”途径,即格物致知,故选B。A、C、D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B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解析:据材料中“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可以说明,这与理学重忠孝、讲廉耻的气节相一致,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故选D。A说法与题干不符;B、C片面或者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D6.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道:“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观点()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解析:理解题干材料,材料认为理学“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说明材料认为理学空谈误国,但很明显材料没有认识到理学的积极意义,比如励气节、提高社会责任感等,故选C。答案:C7.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解析: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人们要遵守封建纲常伦理,对妇女束缚非常严格,特别要求妇女遵守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C正确。答案:C8.下列言论与李贽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C.“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迁移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言论,A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否定理学家宣传的传统神圣观,符合题意。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