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引言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制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教学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异同。教学过程设计导课:鸦片战争前夕的对比(图片)一、“睁眼看世界”(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图片对比、设问、材料运用(知识分子、统治者)得出结论——中国闭目塞听设问:如何实现从“闭目”——“睁眼”?(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原因)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阐释)过渡虽然当时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简单提一下“洋务运动”(结合视频《圆明园》)设问: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他们的看法全面吗?(积极引导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运用北洋舰队作为引子,让学生思考出论据——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从而说明学习器物层面的失败,那么如何挽救中国危亡呢?过渡到——二、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简单处理)1、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原因2、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意义维新思想的发展1、依次讲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和各自的特点。2、课堂探究: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即课本第54页学习思考)(1)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3、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制表)过渡: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4、如何评价维新变法运动性质:既是爱国救亡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影响:(1)资产阶级启蒙作用(2)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