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古代史阶段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可推断()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2.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6.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8.“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9.唐朝陈廷章《水轮赋》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下列图片符合上述材料的是()A.桔槔B.翻车C.筒车D.辘轳10.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右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清]焦秉贞《耕织图·耕图》11.“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A.发明缂丝技术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C.开始养蚕缫丝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13.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1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墨子》B.《论语》C.《韩非子》D.《老子》15.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16.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1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制天命而用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