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命题规律全国卷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改革大多非教材和课标所涉及的内容,即多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考生在解答时应将材料信息与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本部分试题的依据和平台。其次,全国卷对选修1的考查方式比较固定,即先选择一个单一、直接且简洁的主题,然后从内容、背景、意义等角度考查。试题材料内容较少,与必修部分非选择题动辄长篇大论相比,显得比较“单薄”。答题时所提取的材料信息不能直接照搬,应加以总结归纳,并从材料中推导出某些结论。第三,从材料内容上看,以原始文字材料为主。具体考查见下表:2020年高考必备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中国古代改革45454545444545命题角度2中外近现代改革45454545454544命题角度1中国古代改革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9全国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奖励军功”,可知“二十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等,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量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五等爵”制的作用。2.(2018全国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参考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