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二单元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提纲挈领】政权更替: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完成统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25年-220年)。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秦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推行郡县制刺史制度:西汉实行的一种监察制度。汉朝郡县制与封国制:汉初的地方区划,汉武帝“推恩令”后,封国衰微。察举制:汉朝的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选官制度,编户齐民:汉代的户籍和赋役制度。与匈奴的关系:秦朝北击匈奴,汉朝先采取和亲政策,后多次发动攻击匈奴的战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与西南各族的关系:与百越的关系:与朝鲜:政治、贸易、文化往来。与日本:政治、文化往来。与越南:经济、文化往来。与西亚和欧洲: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发明。哲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思想宗教:佛教传入,东汉时形成道教。史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和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学:赋和乐府诗。艺术:雕塑和绘画。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农业北方恢复,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重要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社会经济手工业: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技术进步。商业和外贸:与北方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重要制度:均田制。科技:数学成就、农学著作、地理学成就。改造道教,吸收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文化思想和宗教佛教盛行,危害社会。无神论思想:范缜的《神灭论》。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山水诗、南北朝民歌。书法:书法艺术的发展、著名的书法家。艺术绘画:顾恺之及其代表作。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课时4秦朝的统治【巩固·夯实基础】一、秦朝的统一1、原因:(1)客观需要: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们渴望统一;生产力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域间的联系加强,这一切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主观可能:①国家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②个人因素:嬴政的雄才大略2、经过:①灭六国——平越族——统西南——击匈奴;②完成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与交往,符合各族人们的愿望。4、秦朝疆域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1、政治上: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建立中央和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③颁行秦律,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律令的制订有很大影响。2、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弛道。3、文化上:①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三、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暴政: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2、经过:①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秦朝灭亡。②灭亡时间:公元前207年。3、意义:①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首创精神,树立榜样;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汉初“布衣将相”的影响。【理解·要点诠释】三国两晋南北朝要点1: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