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人民版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2.下图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3.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A.汉B.秦C.唐D.宋5.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6.“……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7.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9.“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0.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1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1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监察制度D.宗法制和监察制度14.“洪武(朱元璋的年号)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15.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