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课标要求】(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2)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国入侵伊拉克等国家的视频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局部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灾难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世界大战!【应用、落实课标】1、探究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探究目标:(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变化。(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情景与问题:观看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相关片段(1)英法美德经济实力对比(2)各国殖民地占有量对比(3)教材132页皮洛夫的议论及漫画等。请思考:(1)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什么变化?(2)经济实力的变化,促使德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有什么新要求?(3)一战前,这些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有何共同追求?在斗争与勾结中这些国家开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资料,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背景过程,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学习成果,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完善答案,形成以下结论:(1)美德两国实力强,后来居上;英法两国实力变弱;经济实力发生不平衡。(2)强烈要求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3)共同追求;重新分割世界,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两大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2.探究二:大战的爆发探究目标:导火线、爆发时间、标志、参战国。情景与问题:播放“斐迪南大公被刺”的资料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地图。学生阅读133页上面的文字。请思考:(1)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地方在哪里?(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是什么?(4)想一想:在哪些参战国家?望风使舵的国家是谁?过程与方法:(1)老师通过展示“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图片,结合学生阅读的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使学生置身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最前沿,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2)小组交流讨论:上台指出“导火线”、“火药桶”大战爆发的标志、参战国。(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情况得出结论。结论与评定:(1)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德国、法国、俄国、英国、意大利。3.探究三:空前的灾难探究目标:主要战役、战争规模、战场扩大、结束时间及标志、大战带来的灾难。情景与问题:播放“一战中各种武器”和“遭到炮轰的凡尔登”资料,学生阅读133页文字。呈现探究题:(1)一战战场主要集中在哪里?(2)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有何“美誉”?(3)一战中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4)一战的战场是如何扩大的?(5)一战何时结束?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6)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过程与方法:(1)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2)1916年的凡欠登战役被称为“凡欠登绞肉机”(3)飞机、坦克等(4)A从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B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C1917年,美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D中国也加入了协约国(5)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6)灾难:参战各国共残余三千多万,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成。四、创新整合、指导记忆理念说明: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展示知识结构,让学生把知识架构的具体知识点写出来。(通过构建网络便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把握。构建网络后,可以让学生自查记忆、同桌互查、小组合作等形式落实学习效果。)五、感悟历史,学史寻鉴1、各抒已见。老师通过“萨拉热窝事件引领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的暴力事件,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