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3.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A.反对罗马法B.赞同君主制C.批评了民主制D.主张扩大公民权4.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磅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因此拒绝支付。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英国A.宪政制度确立B.英格兰银行独立于政府C.国王权力较大D.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B.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C.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6.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B.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C.确立了联邦民主共和政体D.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7.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称牛为“田牛”,秦国还制定了“厩苑律”,规定奖励饲养耕牛的办法。这说明当时秦国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注重保护牛耕农业C.畜牧业得到了发展D.农业生产最为发达8.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度,几乎涵盖了当时各个手工业部门。这实际上反映了A.官营产品的盗卖严重B.官营产品难以保证质量C.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D.国家注重垄断市场经营9.表1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表1地区河南道河北道剑南道山南道江南道比重30.21%25.73%14.55%14,23%9.04%表1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A.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B.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C.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D.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10.宋代“交子(纸币厂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C.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D.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11.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2.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A.18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B.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C.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D.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13.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眼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A.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B.民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C.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D.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14.据统计,1800年英国的原棉消耗量为5200万磅,而到1840年则增加到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