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性质•(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也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定性展开。•(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教学必须紧扣这一特点展开。•1、基础性: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相对于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康。•2、实践性: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多元价值。•3、综合性: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整合;以体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内容。(区别于义务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强调健康知识的习得)•二、高中体育教学的理论背景•(一)教学指导文件•1、原教学大纲•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水平五、水平六)•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二)课程改革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5、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三)课改基本理念•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6、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7、能力培养与学以致用•(四)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五)体育教学指导思想•1、体质教育指导思想(军体)•2、技能教学指导思想•3、快乐体育指导思想•4、真义体育指导思想•5、成功体育指导思想•6、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三、高中体育教学的现实背景•(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一代的体质•(二)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三)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四)体育课时保证(教学计划编制)•(五)体育课程改革(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教材制定与编写)•(六)体育教师配备要求及其权利保障•(七)教学对象特点(独生子女)(八)升学及社会、家长、学校的升学追求•(九)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十)学生承受挫折、意志力、竞争意识、探究创新意识等心理品质不佳•(十一)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意识淡薄•四、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一)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1、教师的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关注体育教学的多元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主观能动性、探究与创新----)•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教学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生的学习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增强•学习个性有一定程度的发挥•3、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兴趣而淡化国家体育教学目标的严肃性•重教学形式而不重教学效果•运动负荷普遍偏低•器械体操、耐久跑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