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必修1科导学案编号11使用时间编写人郭皓婷审核人陈平审批人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②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2.能力目标:①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②梳理文章结构,划出本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部分。【重点难点】1.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学法指导】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知识链接】历史回放⒈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⒉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⒊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⒋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⒌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⒍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学海拾贝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学习过程】一、基础落实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销声匿迹(lì)二、文本探究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悲惨愤恨按参观的空间顺序:毒气室见——雏菊感——恐怖终生难忘焚尸炉见——头发婴儿的鞋子死囚的牢房感——表情茫然浑身发抖女牢房见——盒子感——惊惧张大了嘴巴灰砖房——羞红了脸长廊见——照片微笑的姑娘下室见——绞刑架跪感——窒息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明确:(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三、局部探究1、文章开头和结尾为什么反复描写“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好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确:实写眼前美景,如果这种美景出现在维也纳蓝色的多瑙河畔,应该是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色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的历史与此美景不匹配,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出强烈的愤恨。“布”应该是“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不合时宜的美景,使人毛骨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