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VIP免费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_第1页
1/3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_第2页
2/3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_第3页
3/3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贯通”意识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一说到古诗文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头疼。这其实是一件让教育非常尴尬的事情。其实,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美”,体悟“美”,享受“美”,但是随着教育实践导向的日益功利化,学之“美”变成了学之“苦”。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树根立魂”说起来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但是足以塑造起一代强健勇毅的中国人,而不是成为随波逐流垮掉的一代。民族精神是美的,生命是美的,但是究竟美是什么?恐怕很难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但是,对于美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将之渗透在课文的讲解过程当中,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教育方式进行落实。我校黄荣华老师一直强调要以“贯通”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会在一个主题单元结束之后,布置学生撰写1500字的“单元贯通”,来串联看似零散的单元内容。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力图通过以下三个“贯通”,来进一步实现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发现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实现古诗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之间的贯通◎古诗文的学习,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所以,疏通语言、串讲课文是授课的第一项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不是古诗文教学的全部。在完成了字词讲解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个时候我们所接触的古诗文已经和其他单元的现代文没有什么两样了,而学习这些古诗文,就是要进一步领会这些古诗文的思想内涵。上海二期课改极其注重的“两纲”教育在现代文教学中往往能够较好地实现,因为现代文教学建立在学生明了文意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思想两方面都比较容易切入。如果我们能够打破“现代文”与“古诗文”的人为设定界限,就能减少对古诗文的厌烦、误解甚至是“恐惧感”,用平和的心态投入古诗文的学习。比如,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本中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在集中讲解文意之后,我着重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但是如果只是这样简单讲解,学生的理解恐怕还不够到位,这个时候,我就采用了贯通古诗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将本篇课文与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平民意识”联系起来。在这个第一单元的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比如老王,以及马蒂尔德等,他们都“淳厚、坚韧、善良,承担着生活的重负,自有操守和向往,不乏动人的风采”。既然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培养平民意识,那么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巩固该如何体现呢?只要我们把目光投向《阿房宫赋》一文,在深入解读后,学生自然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六国的统治者和秦始皇都是因为没有平民意识,失去民心,才会遭致灭族的结局,可见平民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其实,不仅是相似的内容可以贯通,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来贯通不同的思想内容,甚至可以将中国古代的情况与国外的情况进行贯通。比如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课本第六单元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拓展教材当中的第六单元“异国恋歌”联系起来赏析比较。这样一来,就把几个单元的学习都联系起来,加强了课程本身的整体性,也发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学得有目标,学得有目的,学得有成果。◎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性和承继性,实现古诗文内容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贯通◎作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典范之作,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既指点社会进退得失之道,家国兴衰治乱之法,又展示个人品德之善恶美丑,具有极高的史学家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实,不仅仅是史书具有这样警醒后世的作用,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由入世的儒家人格支撑起来的文人们往往会在自己的文章中书写自己的志向,抨击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古人,他们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时甚至会超越今人。到现在为止,许多合几百人之力编著的史书,也永远无法达到司马迁著《史记》的一人之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语句从司马迁和张载嘴中说出来,又通过无数人之口流传,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面流动,怎能让人不为之热血沸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诗文教学应该具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