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础,破难点,找薄弱,有针对——从近三年试题谈2008年高考基本理论备考复习策略黄梅一中陈银良化学基本理论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它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如果复习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我们在即将开始的第二轮复习中仍须切实注意这一内容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灵活运用。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复习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从三年高考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的看出以下特点:(1)理论部分的分值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试题内容上相对集中,考点主要集中在主干知识的重点难点上。比如2006年全国卷(一)第9题,2007全国卷(一)第10题、第11题分别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主干上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数目、氧化还原方程式计算。2005年全国卷(一)第9题、第27题,2006年卷全国(一)第7题、第26题,2007年全国卷(一)第26题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主干上的元素推断和“位、构、性”关系。2006年全国卷(一)第11题,2007年卷(一)第7题分别以醋酸、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弱酸弱碱为载体考查了化学平衡主干上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移动结果。(3)考查趋势上延续和互补相结合,既不回避经典考点,又兼顾考点的流动性。比如全国卷(一卷):2005年10题“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2006年第10题“浓度为0.1mol/L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淀生成的是”;2007年以离子推断题的形式连续三年都考的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还有2005年12题,2006年11题,2007年13题连续三年都考化学平衡分析;2005年的第11题、2006年第9题连续两年都考的电化学原理等都是久考不衰的热点。当然,高考试题的考查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在2005年第13题寻找正确的乙炔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出现后,2006、2007年在全国卷(一、二)中均不再出现,足见每年试题在考查点的设置上有相对的流动性。(4)考查目的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比如2006年全国卷(一)中的第26题利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的形式考核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推断元素要求学生在构建了完整的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论述理由时就要求学生精心组织语言来准确、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书写化学术语时则又要求学生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随机应变的创新思维品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精髓。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理论部分命题趋势从三年高考的知识点分布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电子转移、有关计算在填空题中出现可能性比较大;离子反应离子共存是必考的;元素“位、构、性”的知识点内容丰富,规律性强命题空间极为广泛,从近几年试题看每年都有推断题而推断题又都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图象题应加以重视;水解原理、电化学与科研、生产、环保、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预计这方面的考查在今年的高考中会有所加强。从三年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对比。近三年高考化学试题平稳,基础,但把基础理论与其他版块得分情况做个比较,我们还是能找到学生的弱点。2006年全国卷(一)第7题学生的正确率只有60%,是选择题中正确率最低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元素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掌握还有些欠缺,不能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合物性质联系起来。还有2006年第26题: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1)Y、Z和W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Y是_________________,Z是_________________,W是_________________;(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比为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