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自主—建构主义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引言】近年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已较为广泛的运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它是当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服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作一浅要探讨。【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自主一、问题提出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迟,缺少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教学的成功经验,长期以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直处在一种成人化的教学模式上,表现为:教师自说自演的“导演”一阵,剩下时间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循规蹈矩,往往先从窗口、菜单、工具栏等理论知识讲起,呈成人化教学方式;重信息技术的掌握,轻信息情感、道德、素养的培养。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未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兴趣;2、缺乏合作交流,不利于个性发展;3、忽视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操作死板。在当前新课程、新标准、新实践的潮流下,为改变上述现象,使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笔者采用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斯皮罗等都为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首先是回答什么是知识、如何看待学习者、如何看待学习过程、如何对教师及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特别是角色的定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1、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的客观反映,它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学习者对这种知识的理解必须通过自身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2、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4、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并积极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很明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产生了巨大挑战,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三、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是在学生特定的知识背景下而设计的,其教学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认知发生的真实情况)、协作(相互协商和合作)、会话(与学习伙伴交流学习成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以下是在我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步骤:环节描述:1、通过趣味引入,创设情境。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4、营造气氛,在热烈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5、师生共同对归纳整理所得进行相互交流。6、学生发自内心理解新知识,丰富并拓展已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建构起真正的、灵活的知识,提高理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并在问题发现与解决中不断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和求知能力。四、具体操作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十一课‘姿态各异的蝌蚪’”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会改变图形大小;学会翻转或旋转图形具体操作如下: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目标指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我深知同学们非常喜爱看动画,因此这节课我就从自制的FLASH动画“池塘里大大小小、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与“大小一样朝一个方向游去的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