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湘教版选修Ⅱ第五章海水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环境问题湘教版选修Ⅱ海洋地理第一节海洋灾害•定义: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大气的强烈扰动:热带气旋–海洋水体的扰动或状态骤变:风暴潮–海底地壳变动引发:海啸形成热带气旋的天气系统及风向一、热带气旋(一)发源地北半球: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半球: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世界范围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沿海海岸。•就世界而言,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最多。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灾害特征灾害特征(三)危害热带气旋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引发洪涝等灾害。可缓解我国伏旱天气的旱情和酷暑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以上的广阔洋面上(二)形成联合国气象组织制订的热带气旋统一分类标准是依据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具体分类如下表: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级~7级10.8~17.1m/s8级~9级17.2~24.4m/s10级~11级24.5~32.6m/s≥12级名称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台风、飓风、旋风•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12级或以上,即平均风速达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在不同的海域叫法不同: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加勒比海域、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南太平洋西部称为飓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南部称为旋风。1.定义:指由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等引起的强风和气压骤变所导致的海平面异常升降现象。二、风暴潮二、风暴潮2.类型与特点热带风暴潮:多见于夏季,其特点是往往伴随巨浪,来势凶猛,强度大,破坏力强。影响于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海洋国家。温带风暴潮:多发于春秋季,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水位变化稳定、持续,常见于中高纬度沿海地区。二、风暴潮3.危害:冲跨堤防、船舶倾覆,淹没农田,毁坏房屋、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欧洲的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波兰等国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ABA:孟加拉湾B:澳大利亚西北沿海阅读地图:①北半球哪些国家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②发生在A、B两处的风暴潮是有何种因素引起的?有何特点?③A、B哪一处,夏秋季节受热带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严重?你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出来的?①强烈的天气系统在孟加拉湾发生的频率较高③孟加拉湾海底地形平坦,对风暴潮的阻力大大减小④孟加拉湾沿岸陆地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人口密度大,城市和工农业布局较为集中②海岸形态呈喇叭口状,加之地理位置面向印度洋,夏季直接受到西南季风的强劲袭击,进一步助长了潮势AB风暴潮灾害的轻重取决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态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地势社会经济因素强烈天气系统发生的频率自然因素这两张12月30日发布的卫星图片显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其中,上图拍摄于6月23日,下图拍摄于12月28日的海啸发生期间。三、海啸1.概念: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的涌向海湾或海港的破坏性大浪。3.破坏:当海底地震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小于20—50km时,便可能引发破坏性海啸。海啸在大洋深水区波高很小,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当它进入浅水区或岸边时,能量高度聚集,波高迅速增大,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岸边,造成极为惨重的灾难。吞没农田和城镇村庄,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2.地震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1.海底地震震源要浅,震级要高(小于20~50千米)(里氏6.5级以上)2.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3.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1000米以上)1.1960年智利沿海地区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以极快的速度在太平洋传播,使海啸灾害遍及夏威夷和日本等地。从受灾现场的角度衡量,智利人称这种海啸为海啸,夏威夷人和日本人则将这次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