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语文学科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它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性质。“育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规范的、典范的作品为主,在学习中让学生受到正能量的教育,思想积极、乐观、向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2价值观。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谈谈我的想法。一、导语中渗透每上一节课,师都会精心设计导语,那就以导语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速地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在无形之中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二、简介作者及作品,渗透德育。每课作者的生平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作者身上我们可以3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的创作涉猎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多方面,著述之丰、作品之美是有目共睹、令人称奇的。学生知道这些内容后,都对作者很佩服,自然也愿意学习他的文章。再如曹雪芹,他创作《红楼梦》历时十载,增删五次,才成为传世的不朽之作。学生知道这一点后,自己写文章也会用心,不能草草了事,因而实现德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环节,发挥德育作用。再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最美”这一主旨就无法突出出来,因为“坟墓”给人的感觉是悲哀、难过,对亲人4的无限怀念,如果介绍“坟墓”主人托尔斯泰生前的人生追求:一生都在追求平凡、自然中的“幸福”,关注农奴制改革和农民的出路,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在自己领地试行农奴改革,创办学校,让农奴子女接受教育,他拒绝过“可耻的奢侈生活”,他要与特权分裂,要去分担受苦受难人民的厄运,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抗议,并要全部放弃自己的财产和贵族特权。否则他就觉得对沙皇政府的一切暴行、一切罪恶承担罪责。如果学生了解这些背景,那么“坟墓”的“最美”就可以理解了,美在内质而非外在,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对伟人的敬畏之心会从心底发出,从而实现了德育的目的。这也是5很好的德育材料,要充分利用,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真是一举多得呀!四、分析文章内容中渗透德育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作者在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无书而抄书,寒冬,手指冻得不敢屈伸,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6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