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阅读总结一、课标阅读的重要性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此可见,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现代社会读的能力要求和运用远远多于作文;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搞好阅读。而课外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新一轮语文课改对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体系到目标、要求、评价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规定:“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具体要求:(3-4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样的阅读量,怎么可能仅仅靠课内的学习来完成呢?仅靠每天一节两节的语文课、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怎么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总而言之一句话: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是尤为重要的。二、课外阅读的现状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也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遭遇尴尬:1.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书籍,阅读资源芜杂。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常常给孩子买零食、买玩具,却没有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买一些书籍;有的家庭因为经济能力无法经常给孩子买书。有的学校图书室藏书量少,书籍陈旧。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阅读资源稀少单调的原因。另外,读书的环境也不够理想,尤其是家庭的读书氛围不浓,上网、游戏、麻将成了家长的娱乐爱好,不能静下心来陪孩子看看书,讲讲故事,交流交流读书的心得。试想,一边是麻将声不断,一边能安静地读书吗?当你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当你自己也不能做到乐于读书的时候,要求孩子读书,孩子能做到吗?他们宁愿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所以,当我们和学生“闲聊”时,会发现他们只熟悉“龙珠”、“小燕子”,不知道刘少奇是谁,不晓得赖宁是何人,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再次,由于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许多教师和家长都着眼于考试分数,学生课业负担重,无暇看书。2.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读好书的前提。可是,我们在引导孩子读书的时候,是否教会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拿到一本书,胡乱地翻一遍,没有用心去品读,也不能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结果什么也没有记住。甚至看完一本书后,连作者、主要人物都说不出。这种阅读对学生又有什么效果呢?3.阅读爱好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