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业(十一)辛亥革命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石嘴山高三摸底)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大庆高三模拟)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C.民主政治取得突破D.专制色彩依然浓厚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C项。答案D点睛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清政府设立资政院,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3.(2019·佛山高三模拟)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表明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辛亥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材料信息说明的问题,排除;材料是希望列强不要干预中国革命,不是表明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D项错误。故选A。答案A4.(2019·保定高三期中测试)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这实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体之争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革命果实被军阀势力所窃取D.宪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解析材料“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故B项正确;《临时约法》属于革命派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革命果实被窃取,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临时约法》的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B点睛“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反映出《临时约法》的弊端,从中分析正确答案。5.(2019·临沂高三模拟)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解析由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主张退位,所以等于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之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D;由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