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一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建议用时:25分钟)1.(2015·湖北稳派教学联盟四模)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2.(2015·四川达州一模)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B.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C.雇佣劳动制企业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D.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3.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A.国际地位的变化B.社会的变迁C.战败的结局D.经济的落后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A.凯恩斯主义广泛传播B.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5.(2015·河北邯郸模拟)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这说明英国宪政()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6.《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反映出()A.大企业和垄断组织普遍产生B.金融资本推动了扩大再生产C.资本主义社会化趋势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7.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3)选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欧洲“衰落”或者“成功”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主题十一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1.解析:选C。解读题干可知,荀子批评名家的“辩而无用”、韩愈批评佛教“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荀子、韩愈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