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七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备考导航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复习目标知识目标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古代水利建设概况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作物品种、耕地面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重点、难点、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古代经济的南移;“重农抑商政策”。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调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③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④唐: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⑥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⑦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⑧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2、生产工具及技术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②春秋:铁器较广泛使用,耕犁大量出现,桔槔灌溉;③战国:铁器更为普遍,牛耕进一步推广;④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⑤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播种机械耧车;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和一牛犁耕作方式。⑥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雄、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⑦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3、农作物品种引进的推广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⑤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棉花种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⑧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耕地面积增加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明初耕地总数达8亿多亩,清初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了3亿多亩。5、古代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③秦:灵渠、江南运河。④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