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会址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旧址模型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以来,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都未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坚定的革命性决定着它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必然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原因(1)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并且随着其政治觉悟的提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不断发展。(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4)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推动了建党的进程。(二)、分析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确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这只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确立的最高革命纲领,党还必须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制定一个民主革命纲领。华盛顿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又重新共同侵略中国,国内军阀混战进一步加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国人民所受的痛苦来自于“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资产阶级压迫剥削”。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并指出在中国社会各阶级除工农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应联合与争取。大会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完成,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共第一个党纲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标志着中共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和方针1、历史条件(1)必要性: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残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同盟者,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多次斗争失败后,也认识到需要寻找新的革命力量。(2)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在群众中有相当威信,在广东省有革命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也真诚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对国共合作起了促进作用。2、合作方针(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会上确定的方针。一是中共当时力量还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有利于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投入革命,从而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二是“党内合作”,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无论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组织上共产党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3)中共“三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正式形成。但大会对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权问题没有加以应有的注意。(四)、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相同: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因而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的,也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不同:(1)民主革命阶段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