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双测过关(十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其撰写者是()A.梁启超B.康有为C.林则徐D.谭嗣同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东南互保”C.“虎门销烟”D.“百日维新”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是维新运动的高潮,B、C两项与题意无关。3.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其他选项不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讲的。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的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A.三元里人民抗英B.反割台斗争C.左宗棠收复新疆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于鸦片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错误;左宗棠于1875年至1878年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5.某同学推断下图所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情景。他推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A.建筑B.人物C.国旗D.硝烟解析:选C从建筑、人物、硝烟无法看出是哪场战争,排除A、B、D三项;图中的国旗有左下角的美国国旗以及城楼上的各国旗帜,结合所学八国联军由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日本八个国家的军队组成,可判断该场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C项正确。6.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A.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失败B.八国联军侵华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的限定。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在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1901年,巴黎和会召开是在1919年,“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签订。所以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是指八国联军侵华。7.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8.“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这一条约内容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与材料中“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摘编自翦伯赞《义和团》材料二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精神。(5分)(2)材料一、二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态度上有何不同?(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和材料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等信息概括。第(2)问,据材料一“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可知,翦伯赞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据材料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