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高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D.统治具有松散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即该王朝具有分散性,故D正确;A项中的“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的“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表述错误,排除;C项中的“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高考中对西周的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②西周的分封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答案应为统治具有分散性。2.宋太宗曾对大臣们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选官应注重品行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可知,唐初以才识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忽视人才的品行。再由“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蔽矣”可知,唐太宗强调官员无品行会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反映选拔官吏只重视才识而忽视品行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即强调选拔官员应注重品行,故正确答案为D项。A,C两项对题干材料理解不全面;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3.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A.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B.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A;B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清代没有丞相。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宋时期的,“重文轻武”,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分散相权的具体措施:设置两府三司。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4.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方式程序罪名约40万约4.2万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举手一审制怠慢神与蛊惑青年6000501抽签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B.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D.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答案】C【解析】从材料表格中的雅典公民人数只有4.2万,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从抽签的选举方式和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结果可以得出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和滥用;从举手的表决方式和一审制得审判程序,可以得出表决方式过于简单,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这都是原始民主的特征,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