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跟踪检测(十五)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第二小问原因,从“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得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从材料一“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得知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从材料一“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得知政府的政策出现了变动;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可以得知赋役征银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的大量流入也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因素。(2)第一小问变化,通过材料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得知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积极和不足之处分析。答案:(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2)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法币)。评价:适应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规律;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有一定作用;刺激了生产复苏;但官僚资本借此敛财聚富,导致通货急剧膨胀。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