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十月革命二月革命背景一战给俄国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社会矛盾激化时间1917.3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原因1、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4、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5、直接原因:“七月事件”使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布尔什维克党及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时间1917、11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过程1917年11月6日列宁亲自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者占领所有重要部门,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11月8日凌晨,起义者攻占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措施政治1、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2、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经济3、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4、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5、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巩固革命政权1、经过三年战争(1918——1921年),粉碎了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意义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对社会主义道列宁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它产生了诸多弊端。内容农业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之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工业除大型企业外,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企业经营,允许多种形式经济成分并存。商业除生活必需品外,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2、建立苏联1922年底正式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后来增至15个。路的探索斯大林的探索完成一五二五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1928~1937年完成了一五二五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就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特点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独立自主完成的。2、农业集体化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特点运用了行政强迫的手段,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完成到1937年基本完成。3、制定新宪法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时间1936年意义标志着苏联已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特点(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经济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评价积极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没后劲。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巴黎和会召开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根本目的:对战后世界重新安排,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控制会议的三巨头参加会议共27国,但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巨头”。内容1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内容领土1、法国收回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2、德国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