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和专业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理论与设计》建设的体会盛群力褚献华马兰探索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和专业持续发展之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理论与设计》建设的体会盛群力褚献华马兰[摘要]探索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和专业持续发展之路,努力追求教学、科研和地方服务的协调统一,是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本文从确立建设思路、主抓教材建设、推出网络平台、凸现教改特色和跟进科研/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十余年建设《教学理论与设计》课程的经验体会,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彼此兼顾;课堂多媒体和网站资源协同配合;校际之间互相合作各取所长;教学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注意吸收国际同类课程的优秀经验,在国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的同类课程中处于先进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理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一、引言《教学理论与设计》(原课程名称《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大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同时还是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必修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小学教师高级访问学者进修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专业课程。盛群力从1988年起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而从1997年起主要由褚献华担任主讲教师并逐步尝试双语教学。1996年,《教学理论与设计》被原杭州大学列入首批“百课工程”50门建设课程之一。经过十余年《教学理论与设计》课程建设,培养了几名中青年教学骨干,初步创设了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品牌/特色课程,同时也锻炼了学术队伍,形成了学术研究特色,开启了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联系的重要窗口。正因为此,盛群力和褚献华分别获得了教育学系优秀教学奖,马兰连续六年获杭州师范大学教学考核优秀并获校“教学十佳”。2000-2001年,本课程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本课程获浙江大学精品课程、浙江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这也是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第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本课程获浙江大学优质课程。2006年《浙江大学报》在“精品课程巡礼”系列报道中首篇报道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理论与设计》负责人为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褚献华副教授(英语授课)和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兰教授分别担任两个学校该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建设工作得到了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系的指导与帮助,得到了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同仁的鼓励以及两个学校学生(员)的支持,特致谢忱!《教学理论与设计》课程建设的简要体会。2009年《教学与培训设计》被批准为浙江大学首批研究生示范课程。探索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和专业持续发展之路,努力追求教学、科研和地方服务的协调统一,是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本文采用“叙事”的风格谈以下几点体会。二、确立建设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我国教学理论建设刚刚恢复生机之时,原杭州大学教育学系老一辈学者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三位教授就联合推出了专著《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这是国内“文革”后正式出版的一本较早的专业教材,引起同行的关注。稍后,董远骞先生还将他在主讲《教学论》课程时的讲稿改写为《教学原理和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一书并出版。张定璋先生则十分重视前苏联教学论研究动态,尤其是对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教学论著作和教材出版达到了一个高潮,体现了这门学科建设的繁荣景象。然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呼唤着更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盼望着教学理论更加贴近课堂实际,改变教学论实际存在着的空洞抽象、板着脸孔讲道理的缺憾。同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合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开拓视野,体现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为此,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有意识地在原《教学论》课程中渗透应用性理论的成分,注重研究学生(员)的心理需要,尽量让他们喜欢这一课程,觉得学了有用。这门学科的名称究竟应该如何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