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成性教学是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也就相应地要求具体实施者(即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转换思维,以便顺利担当。第一,教师要不断“充电”,做到教到老,学到老,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又得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素养。尤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方法,要努力琢磨,积极接受,并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不满足于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而应向教学与研究齐飞型的教师靠拢。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才会使课堂的出彩,这是美丽的错误。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做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第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队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