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齐步走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指导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思维语言运用双轮驱动毕业至今,默默耕耘于中学语文三尺讲台已十几载。每一轮的中考语文复习确实让一部分的教师伤透了脑筋。特别是占据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板块让同级同科的老师左右为难。复习指导不知从何做起?又不知从何入手?复习指导又费时费力但收效甚微。作文教学贵在平时并非一朝一夕所完成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式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凭借之一,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能结构而精心设计的。它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层次,是通向语文美好境界的一条“有序可循”的“轨道”。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老师首先要做好的。下面本人就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的一些做法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的匮乏,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其实,课本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它是教师“教”的例子,学生“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作品,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如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名人事迹:“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乐,有远大抱负又有勇有谋的农民起义英雄陈胜,提倡敬业与乐业的梁启超等等。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而许多学生却以为课本就是课本,空守宝山而不懂挖掘,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美文,名篇,佳作时,可以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语,修辞,语段,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分类,如刻画人物形象的,叙述事件的,描景状物的,发表议论的,抒发情感的,不一而足。这些材料的积累,对学生写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的加以运用,我们绝不会有心枯笔涩的感伤。法国著名学者茱莉亚·克里斯特娃曾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创造,实际上是对其他文本即所掌握素材的有意或无意的改造。二在教学中掌握写作技巧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对教材二次开发创造性的使用教程,做到读写结合,学练结合。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写作技巧”。对于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经典语句,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的咀嚼外还要巧妙地这一语言学习的练习点进行练习。这样模仿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运用技巧。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引导学生文中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方法的使用来写自然现象。并谈一谈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当然,除了句式的模仿外还可以进行段落仿写。如结合胡适的《我的母亲》可以写教子有方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欣赏和模仿。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我们懂得了对比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读《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我们知道可以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读《口技》我们知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读《紫藤萝瀑布》我们知道首尾呼应的作用。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明白欲扬先抑的好处。………..每一篇文章都给我们以启发,指导,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人类众多的发明和创造有许多就是建立在前人和自然界的模仿改造的基础上。所以,对于阅读教学的解读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有效的让学生从中掌握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从此提高写作水平。三在情节空白处训练写作思维有些课文常常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