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洋溢和谐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一步一步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教师们汲取着新课程的营养,也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得多了;教师问得少了,学生说得多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少了,鼓励多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于是,有了“语文究竟是什么?”的辩论,开始有了语文课“语文味”的回归。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进行再一次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筑成了新语文教学的理想,是“语文味”的核心。它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几点。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因此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人与文和谐、师与生和谐、情与理和谐、思与悟和谐的美。那么怎样创设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呢?笔者就此浅谈以下几点。一、挖掘教材美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而文化熏陶正是现代语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发展、对人的心灵的关怀。教育手段越是高科技化,人文关怀越是显得迫切而重要。语文课本是学生发展语言受到人文熏陶的载体,语文的生命力和灵魂是语言的“美”。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与共鸣,人格受到陶冶,心灵受到净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文章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受到这些精美的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价值判断、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这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积极影响,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所能相比的。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扣住重点词句通过以读引读,以教师配乐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秀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情感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从而感悟“静”、“清”、“绿”、“奇”、“秀”、“险”等文字的精妙所在,把桂林那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展现在每个孩子眼前。其次要正确地认识教材,真正地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适当丰富和拓展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起到拓展视野,丰富积累的作用。新课标强调:课文既是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又是拓展阅读、扩大见闻、丰富积累、参与实践、启发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的切入点。——这里强调了积累。再以《桂林山水》为例,课文介绍了桂林的山和水,其实桂林闻名于世的还有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桂林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了两千多件石刻题记。学完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知识。如:“芬芳丹桂满山城,花市端宜赐今名”“阳朔的骆驼过江河,桂林的骆驼地上卧”,“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二、使用个性化的课堂评价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1、评价语言要准确准确而又得体的教学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成绩或存在的问题。特别在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时,应尽可能地使用委婉的语言,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案例:王菘舟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