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仇湖小学王华教材解读:本课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美景,但又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赞赏之情。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谴词造句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境,教材分别为两首诗配了精美的插图,绘写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象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因而在本教学中,应以朗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感悟、表达。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启发想象,心想象、描述、通读等多种形式加深体验和解读,加上教师的相机点拨,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感悟诗情,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注重语言的积累,把学古诗与探究辨析和积累语言结合起来,激活思维,提高素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诵读,悟诗境,读出情,读出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感受六月西湖在睛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意境,进行语言训练。2、难点:在赏析中进入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之处。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前板课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间天堂杭州,一起去领略一下风光无限好的西湖,好1吗?配乐播放西湖的图片配以乐。2、多么美丽的西湖啊!让我们来尽情地赞美一下西湖吧!你想怎样来赞美西湖?(提示: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或一句诗都可以)学生说,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众多西湖的美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西湖的欲望。这里的赞美西湖是让学生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初步的语言训练。】3、揭题:西湖的美景美不胜收,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颂,有两位宋朝的诗人,他们是——苏轼、杨万里?(板书诗人)他们来到了西湖,看到了西湖的美景,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它们是……(揭示两首诗的题目)齐读两首诗的题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的意思吗?看到了这两首诗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要了解什么?题目中望湖楼和净慈寺在西湖的边上,也是西湖的景点学生交流讨论,解诗题。二、解诗意、悟诗境。(一)诗人描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二)了解学生自读情况,明诗意,悟诗情。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我们先来登上望湖楼,领略一下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景色吧。刚才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1、解决生字:“遮”,这个生字你学会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设计意图:五年级生字的教学已经不是重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他们说是怎么学会的,主要是体现一种学法的指导。】2、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相机板书:云、雨、风、水)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分组讨论。多媒体出示讨论要求: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特点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出他们的特点吗?齐读最后一句诗,想想为什么叫“水如天”?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如天”的情景,2你能把你想象中的水如天的景象用你的语言具体地描述给同学们的吗?(可以从水、水中的鱼、岸边的树、雨后的风、自己的感受等方面来进行描述)大雨过后,西湖的水一片明净,蓝天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这样的情景真让人陶醉。【设计意图: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自读掌握情况,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来体会西湖雨急、雨大、的奇妙。最后一句的教学是这里的重点,我首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然后让学生用具体行动的语言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那种雨后初晴的优美意境之中。】3、小结:学完全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