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职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优秀的教师都有一种执著的理想追求,他们心中有梦。优秀的教师总有一种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拥有一种不竭的动力,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宗教承担的精神。他们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苏珊的帽子》,讲的是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经过三个月的化疗,她的头发全掉光了,一个亮亮的脑袋对于一个七岁的女孩来说是残酷的,她发愁以后的学习生活。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到学校来上课,越新奇越好。孩子们不知教师的良苦用心,只是听教师的话而已。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忐忑不安的心安静下来了,灰溜溜的情绪也一下子飘散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这个故事不过几百字,内容也简单,但笔者却被其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所感动。这位教师细心地关注幼小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费尽心力去保护这个一年级孩子稚嫩的双翅,为一个有病的孩子保持一种自尊、自信,从而为她扬起远航的风帆。这就是教育的人本主义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个故事能让人思考许多。其一,教育的关注点应放在哪里。长期以来,教育被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功利主义倾向极为突出。一提到教育,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作为一名教师,如遇到像苏珊那样缺课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给她补课;作为一名校长,他经常思考的常常是办学特色、校纪的规范、教法的改革等。基础教育沦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都可怕地泯灭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素质教育,是向教育本源的回归。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教育,你本是对人而言的,并且是为人而进行的,你不把美好人性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那你还能做什么呢?其二,教育者的首要素质是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有人说,教师们的最大欣慰莫过于桃李满天下;而陶行知却告诫教师要爱满天下。师生关系最本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格教师的第一要素不是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基本功的过硬,而是他的生命之爱,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文情怀。《学习的革命》提到: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是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说的话。杨振宁教授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美国教师给幼儿园小朋友上的人生第一课是这样的。刚入园的小朋友被带到图书馆,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教师拿过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故事,然后对孩子们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里,你们长大了也一定能写这样的书。”教师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图书馆内回荡。教师很认真地拿出一张白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又一个小朋友站起来,画了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教师很认真地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边。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教师高高地举起说:“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