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计算题的教学妙招探索小学计算题的教学妙招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计算课教学比较难上,上好不容易。确实,计算题基本上是由简单、枯燥无味的数学和计算符号组成,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教师必须下大功夫。一、创设有趣情境计算课的特点是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已有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数学乐园。如《采松果》一课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教材预设了“采松果”的情境,虽然简单但缺乏趣味性,教师应该整合教材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听过!”“那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小猫钓鱼’的新故事!新故事情节大概与原‘小猫钓鱼’的故事相同……你们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二、感悟算理算法在教学中有老师认为,让学生理解“算理”比较复杂,意义不大,所以就干脆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省去理解“算理”的教学环节。其实,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教学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这种急功近利的教法,不但违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失去了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深层感悟的机会,长远甚至会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是计算题教学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探究算理算法算理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探究领悟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应充分抓住竖式中“1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有学生说:“因为12中的1表示10,1×4实质是10×14等于140。”有学生说:“14后面还有一个隐形的零。”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识跨越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四、碰撞生成算法计算题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生就会想出“10+2=12,14×10=140,14×2=28”的方法,只要把它们竖式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悟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生成”与“预设”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的预设越有效,课堂的动态生成就越丰富。如果教师善于抓住这些生成点,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和交流,就更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五、训练促进升华我们坚决反对大量的、繁复的计算练习,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我们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的、有重点的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积末尾不能漏零等;小数的计算则要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零的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异分母分数关键解决“通分母”的问题等。